•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坚心不惧 走入焦土暖人心

天空飘着微微细雨,志工们撑伞沿走灾区,挨家挨户进行造冊。 【摄影:何维美】

火劫后的重灾区,犹如战地遗址。焦黑的车壳以及几乎烧得只剩骨架的机车,躺在瓦砾堆中;满目疮痍的屋舍,犹见墙上被烧灼的痕迹、破碎的窗户和残缺的屋瓦,被一场猝不及防的气爆,如梦魇般摧残,将原本安居乐业的村庄撕裂成碎片。

2025年4月1日,雪兰莪梳邦再也布特拉高原(Putra Heights)发生一起天然气输管爆炸,导致周围数百户房屋受毁,居民被灼伤。慈济志工于4月6日到附近轻度毁损的甘榜启动“安心家访”,送上“安心祝福包”以肤慰受惊吓居民的心。并于4月13日动员七十七位志工,探访甘榜瓜拉双溪峇鲁(Kampung Kuala Sungai Baru)一百二十七户中、重度受损的家庭,进行关怀并了解受灾户的实际状况后一一登记造册。然而,几乎半数以上的居民仍未返家。也许,那些极度受损的家,暂时回不去了!

志工来到重灾区现场,在这片经历气爆摧残的土地上,眼前的房屋梁柱断裂、窗户破碎,家具与车辆被烧毁的残骸、大树亦在烈焰中被烧焦,孤零零地伫立在废墟之中。乌云覆盖,天空飘着微微细雨,空气中仍残留着一丝焦灼味;人去楼空,街道上尽是寂静与冷清,显得格外凄凉。

空无人烟的灾区,独留车辆被烧毁的残骸,在阴暗的天空底下,显得格外凄凉。【摄影:何维美】

◎坚持信念 为救助跨越关卡

慈济志工颜兴都(本泓)自从气爆事件后便一直承担协调工作。他感恩社区志工们在灾难现前时,齐心合力到疏散中心协助设立帐篷、分派生活物资及关怀受灾户等。他亦感恩慈济台湾高雄志工,透过连线分享2014年高雄气爆事故的经验,引导关怀与援助的方向。

气爆事故发生后的几天,为了民众的安全,警察部队杜绝任何人进入重灾区。颜兴都从台湾团队的分享中体悟到,并非重灾区才需要关怀,周边的居民在当时肯定受到惊吓。既然重灾区的居民尚未返家,透过村长的许可,慈济雪隆于4月6日大动员,邀约志工挨家挨户把祝福送到轻度受灾家庭。

然而,“救助要及时”的信念,时时挂在志工的心头,社区团队期待能够尽早援助受灾户。颜兴都与团队紧密联系相关的警方人员,并和村长保持联络,以期进入中、重度灾区进行造册。 4月12日晚上,喜获允诺,团队马上召集志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编排组队,为隔天的造册做最完善的准备。

颜兴都打从气爆事件后便一直承担协调工作;纵使面对种种挑战,总是遇事不慌,保持定静的状态去圆满救灾工作。【摄影:胡冰冰】

◎耐心等待 以诚意克服挑战

4月13日上午九时许,慈济志工浩荡队伍抵达灾区入口处,却被守卫的警察部队劝阻。颜兴都表示这是第一个挑战,他解说:“原本只需要一封申请函即可通行,却变成需要七十七位志工提供姓名、登记号码及通讯电话。”好不容易凑齐所有的资料,当村长呈交予警方时,团队又面临第二个挑战。

原来,当天市政局号召逾千人的外援清理灾区;灾区内有重型机器及大型卡车进出。基于安全为由,警方建议待清理工作结束后,慈济志工方可进入。众志工只好被迫撤退,“无功而返”,回到大班(Taipan)共修处等待消息。

颜兴都表示这变化球影响甚大,他说:“有一些志工专程抽出半天的时间支援造册,之后,各有自己的活动。所以,我们必须重整,为能够留下来参与造册的四十多位志工编排组队。”

与其在共修处枯坐等待,几位志工自告奋勇,提早到灾区外和警方交流,冀望能够尽快进行造册。下午三点,团队再度回到灾区入口处,却面对第三个挑战。颜兴都告知:“由于灾区范围宽广,警察部队考量到志工们的安全,因此,只容许十位志工进入重灾区,并且叮咛大家在六点之前必需离开灾区现场。”这突发的消息让大伙儿有点失措;苦苦等待的结果依然是无法进入灾区。

然而,志工的毅力与坚强的信念,加上虔诚的态度打动了警方。经过协商与沟通,总算允许其他志工探访轻度灾区、危险性较低的住户。但是此刻,第四个挑战突然出现,颜兴都说:“天空开始下起雨,阴霾的天空催促着我们把握时间,快步完成造册。”看着志工无畏艰辛地撑伞挨家挨户敲门、关怀,颜兴都深受感动。

他感慨地分享,纵使尽全力规划活动,总会遇到计画赶不上变化的状况。遇事不慌、心平气和,保持定静的状态;他相信众志成城,集合众人的愿力,终会把事情做得圆满。

慈济志工队伍抵达灾区入口处,却被警方劝阻。了解到安全考量,暂时无法进入灾区,唯有耐心等待。【摄影:文伟光】
慈济志工井然有序,整齐列队,浩荡队伍前往灾区进行关怀与造册,展现出慈济的礼仪人文。【摄影:文伟光】

◎家破难返 盼援助重建家园

祖奈妲(Junaidah Bt Nordin)自两岁开始便居住在甘榜瓜拉双溪峇鲁。她讲述发生气爆当时,正逢开斋节,孩子们都在隔壁母亲家团聚,唯独她一人因为疲累,在自己的家睡觉。一声巨爆声响,加上砂石掉落在屋顶上,她惊吓得即刻跑出屋外探个究竟。 “气温非常酷热,眼前一片飞沙走石,人们急促地奔跑、逃亡。我着急地寻找孩子们,可是,不见他们的踪影,只好披上毛巾,边跑边找孩子,跟随大家往河边逃。看到孩子们都已经在河边了,才松了一口气。”

由于不谙水性,不知所措的居民只好坐在河边等待,可是,气温急速上升,加上火焰喷出砂石的冲击,大伙儿唯有不断地将全身沉入水中,无法呼吸时再浮出水面。直到被拯救到收容中心;十三天后才得以回来看看灾后家园的惨状。

她感恩地表示气爆没有造成生命丧失,然而,屋顶严重破损、屋后的墙亦已倒塌;许多家具和器具因热气熔化而被迫丢弃。加上连日下雨,家里到处积水,已经无法居住。如今,她和家人只能在外租房子。 “气爆打坏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程序,住在外面极度不方便,孩子上课、为了处理善后工作,我也无法上班,所有的生活作息都得重新编排。”

虽然,居住处时常有淹水事件发生,祖奈妲表示:“这是祖辈留下来的屋子,我们从小生长于此,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而且,这里充满着许多童年的回忆,我们不想搬迁到他处。” 她冀望获得相关单位的援助,强忍着泪水说:“我们实在没有能力负担维修的费用,希望有人能给予帮助……”

慈济人的探访,让她感受到些许的慰藉。她停顿一回,哽咽地说:“感谢你们前来关心……”

从小生长于此,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祖奈妲深爱着这片拥有许多回忆的土地,她冀望获得援助,重整家园。【摄影:谢亚忠】

◎家园毁损 年轻生命求栖身

年仅二十六岁的艾萨克( Mohamad Aizaq Adam Bin Amat Puad )与孪生弟弟一同住在养父母生前留给他的屋子;他把另两间扩建的双房单位租给来自吉兰丹和柔佛的两个家庭。

气爆发生时正值穆斯林开斋节第二天,艾萨克人在波德申生母家。一通意想不到的电话打乱了他放假的心情。他陈述电话那头急促的声音:“'好像是飞机掉下来了! '邻居呼叫着,夹着吵杂的人声。他说灼热的热浪,仿如置身烤箱里。我第一时间担心的是屋里可有人被困,所幸两户租客都还在家乡过年,避开这场毫无预警的灾难。”

家园遭受气爆的侵袭,几天后又遇上一场豪雨酿成水灾,只能无语问苍天。艾萨克形容,接连而来的灾难,不只摧毁家当、重要文件与屋子,连同一段段充满温馨的回忆亦被烧成灰烬。他带着有点牵强的微笑说:“男人眼泪不轻弹,我们不轻易在人前流露悲伤,心里的创伤只能往肚子里吞。”

气爆的威力强大,损毁需高昂的维修费;想卖掉屋子,有谁敢买呢?倘若无法重建家园,是否就要过着不停搬迁的日子?想到要缴付昂贵的租金,他的心头一直挥不去这分对“去”或“留”的忧虑。他分析:“住在这里,几乎每个月都得面对雨水入侵的威胁;垫高家具早已成了我们的日常,尤其年尾吹季候风的时候,不做好准备,一个不小心就会遭受惨痛的损失。”

虽然深知此处非理想的居住环境,但对于这位年轻的资讯平台服务员来说,是唯一负担得起的栖身之所,这里更盛载着与养父母共同生活的点滴记忆。

面对满目疮痍的灾区,艾萨克心中感激第一时间走进甘榜为灾民登记造册的慈济志工们。 “除了政府,慈善团体和善心人士不分种族与宗教地伸出援手,在这艰难时刻,显得无比珍贵及令人心安定。”

艾萨克(左一)感激慈善团队和善心人士不分宗教种族地伸出援手,在艰辛的时刻,带给他温暖。【摄影:侯秀叶】

慈济人无畏惧地走入这片被火焰吞噬过的土地,去肤慰那些惊慌逃离家园,而今茫然回到这只剩断壁残垣的“家”的灾民。期许爱与关怀化作温柔的光,照亮他们心中的黑暗角落,并支持他们迈步前行,重拾家园。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