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在灾后的土地上 种下温柔的光芒

志工不只为灾难区边缘的居民送上祝福礼包,更试图走进人心,让一颗颗惊魂未定的心,找到释放情绪的出口。 【拍摄:林振胜】

 一抹不喧哗的蓝天白云,走进气爆重灾区的外围村庄:他们虽非灾民,却曾被高达一千二百摄氏度的热气逼迫逃命。当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袭来,他们同样感受到惊慌与无助,忐忑不安的心情,是否已经平息?这一天,慈济志工用微笑与倾听,为他们惊慌失措的心情,带来一丝的安定。

2025年4月6日,两百五十位慈济志工,展开了针对布特拉高原天然气爆炸灾后的“安心家访”。他们不只为灾区边缘的居民送上祝福礼包,更试图走进人心,让一颗颗惊魂未定的心,找到释放情绪的出口。

一抹不喧哗的蓝天白云,踏上曾被一千二百摄氏度热气薰焦的土地上。他们走访每一户家,轻柔问候:“您好吗?”【拍摄:胡冰冰】

◎牵挂他 从远方归来

数天前,杨昌明(诚朗)人正在遥远的尼泊尔蓝毗尼,他的手机“叮咚叮咚”响个不停,讯息如洪水般涌入。“咦?怎么突然那么多人传讯息?”下一秒他才明白,原来家园附近发生了天然气外泄爆炸事件,亲友纷纷紧张询问:“你住布特拉高原区吗?你家人还好吗?”连爸爸都打电话来,声音满是担忧。

尽管他远在异地、家里也毫无受灾,但那一刻心头涌上一股暖流。“这种彼此惦记的情感,真的很珍贵。”那时他突然意识到,哪怕人不在现场,只要心还系着彼此,那份牵挂就不会消失。

得知志工将走入重灾区外围民宅展开“安心家访”关怀活动后,他毫不犹豫报名加入。飞机刚抵达,踏进家门已是早上六点二十分,太太便催促:“快!快!七点就要集合!” 虽然刚下飞机,身体还在时差中打转,他立刻换上志工服,坚定地说:“这是我自己的社区,我更应该要出一分力。”

于是,昌明随着志工们一同来到甘榜瓜拉双溪峇鲁(Kg Kuala Sungai Baru )。走在村庄的小路上,烈日当空,汗水湿透了衣衫。途中,一位友族叔叔因好奇靠了上来,想了解这群人是来做什么的。

昌明满脸笑容,亲切地从背包里掏出两个面包,递给他说:“这是我的早餐,来,我们一起吃。”一句话,一个动作,便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这份质朴的善意,让原本只是观望的友族叔叔卸下心防,情绪逐渐奔涌,语气激动地说:“我好高兴,也很难过。”

原来,他的家虽然侥幸逃过火劫,但下周正好是女儿的婚礼。婚宴准备妥当,一切如常,然而周遭却满目疮痍,让这场喜事也染上了一丝感伤。

昌明灿烂的笑容与友族叔叔亲切交谈,对话间充满了理解与接纳。片刻后,叔叔的心门逐渐敞开。他转身回到车上,拿出几张精致的新婚请帖,诚挚地说:“希望你们能来,一起见证我女儿的大日子。”那一刻,灾难的阴霾暂时退去,留下的是人与人之间因理解而生的温度。

昌明说:“不是每次志工行动都要轰轰烈烈,有时候,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就够让人感受到世界没有那么冷。”

杨昌明递了一个面包给友族叔叔(左):“这是我的早餐,来,我们一起吃。”一句话,一个动作,便拉近了与友族叔叔的距离。他敞开心怀娓娓道来这些日子的闷气。【拍摄:江欣燕】

◎倾听 是最深的关怀

同行的陈朝勤(本晋)语气温柔却坚定: “我们不是来处理灾情的,我们是来关怀的。要慢慢听,多听,让受灾户有机会把心里的惊吓感受说出来…… ”

走访中,他们遇见一位中五学生,她谈起朋友的家被火吞噬时,语气中夹杂着惊恐与难过。女孩忽然说起她朋友的故事 —— 因为爆炸,所有的书本与笔记都付之一炬,而她正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考试。

“那妳能帮她什么?”朝勤轻声问。女孩想了想,小声地说:“我……可以借她笔记,也许可以一起温书。”朝勤拍拍她肩膀说:“对嘛!有时候,帮助人不一定要搬大石头,只要动动心、动动嘴巴,一点点力量,就可以成为别人黑暗里的光。”

灾后的阴影,往往不是肉眼所见的瓦砾与灰烬,而是人心深处未被说出口的惊慌、未知与失序的未来。他说:“我们这次做的,不只是家访,而是安抚人心,是陪伴他们渡过那个心里最冷、最乱的时刻。”

每一户、每一段倾听,都是一次心的串连。他坚定地说:“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去听,去看,去陪,哪怕什么都不说,只是静静坐在他们身旁,那也是一种力量。 ”

志工陈朝勤说:“我们这次做的,不只是家访,而是安抚人心,是陪伴他们度过那个心里最冷、最乱的时刻。” 【拍摄:江欣燕】

◎镜头下 那些最温柔的光

对邓亦绚(明昡)来说,镜头从来不只是用来捕捉画面的工具,而是一张通往他人生命深处的入场券。

她曾透过镜头记录无数慈济慈善活动的瞬间,也曾远赴印度菩提迦耶,把赤贫与无奈的真实映进画面。今年农历新年期间,她从水灾重创后的民都鲁走出,手里多了几百张照片,心里却添了一份对“苦”更深层的体悟。

亦绚说,苦难的形状不尽相同 ── 菩提迦耶是贫穷的苦,砂劳越大水灾是恐慌的苦,而布特拉高原这一场,则是酷热难耐的苦。那不是烧在皮肤上的烈火,而是像被困进铁箱里的灼热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没有火焰,却让你感觉自己正一点一滴被煮熟。”

当亦绚来到重灾区外围的民宅时,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一位村民告诉她:“我们一路逃命,鞋子都熔掉了,根本穿不上。只好赤脚跑,从村子跑到有草、有树的地方。”村民形容那种热,不像火灾画面里的火苗四窜,而是一股看不见的热浪,无声无息,却逼得人无处可逃。有人更抵受不住热浪,宁愿冒着生命危险跳进河里。

邓亦绚的镜头里没有煽情的场景,而是一张张写满原始、坚毅求生本能的脸孔。镜头中流动的不仅是历难的痛楚,还有志工身上释放出来的温柔,让人感受到那份深刻的人间温情。【拍摄:李贵业】

亦绚说:“我拍的不是画面,是人心。”她的镜头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集,捕捉那一刻的真挚与坚毅。当志工面对一位母亲,听她描述逃难过程中的无助与痛苦:“我们逃难时牵着哭泣的孩子,有人拉着行动不便的长辈,一群人朝着尚未被吞噬的方向奔逃…… ”亦绚的镜头里没有煽情的场景,而是一张张写满原始、坚毅求生本能的脸孔。镜头中流动的不仅是历难的痛楚,还有志工身上释放出来的温柔,让人感受到那份深刻的人间温情。

● 

这一场走进心里的家访,不只是物资的援助,更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陪伴。每一位志工,用不同的方式 —— 脚步、镜头、倾听,在灾后的土地上,种下温柔的光。

这一场走进心里的家访,不只是物资的援助,更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陪伴。每一位志工,用不同的方式 —— 脚步、镜头、倾听,在灾后的土地上,种下温柔的光。【拍摄:覃平福】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