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8日这一天,四年级的曾钰慧与林凯娴一进课辅班,便迫不及待地靠近何煖凤老师报喜——她们在国文(马来文)科目中,各自考得六十多分!这是她们目前为止的最高分,脸上洋溢着难掩的成就感。
两人分别就读不同学校,却因班主任的推荐,先后来到慈济课辅班。四年级,是开始训练国文段落书写与成文表达的重要阶段。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她们而言,这门科目一度成为学习压力的来源。
曾钰慧回忆道:“国文造句很难,有些字我看不明白。学校老师提早来指导我,课后又帮我补习,今年再介绍我到慈济课辅班上课。”
去年加入课辅班的林凯娴则面对特殊挑战,负责指导的何煖凤老师观察到,她从耳朵听到的读音与眼前看到的词汇,无法形成连结,因此经常抓不准音节、拼读错误,听写时错字连篇。
家境拮据,无法到校外补习的她,是最早抵达课辅班的学生之一。空档时间,手里总拿着一本书阅读。她不向困难低头,凭着“笨功夫”死记硬背词汇。
而了解孩子难处的老师,以肢体动作演出动词、玩词汇猜谜、播放附有中文解说的教学影片,帮助孩子强化记忆。
每周努力下,林凯娴记熟越来越多词汇,曾钰慧的理解力也不断提升。两人成为课辅班里的好姐妹,共同走过从气馁到建立信心的历程。
“我现在可以写出多行造句,还能写完整段落!”林凯娴说。她讲述这次考试时紧张会发抖,当老师宣布她考了六十四分时,那分喜悦无法言喻。从未有过如此高分的她,渐渐对学习充满信心,甚至萌生梦想——希望将来升上大学,还要向曾经来课辅班教导他们洗手剪指甲的医学生看齐,而喜欢宠物的她,希望日后能成为“宠物医生”。
曾钰慧也开心分享:“作文满分二十分,过去我常常只拿五分、六分;现在可以拿到十三分,整体成绩六十二分,我终于不再害怕国文了!”
看着两位学生战胜自己,以分数印证进步,何煖凤老师欣慰地笑说:“为自己而学习的孩子,最可贵。”在课辅班里,从“害怕”到“喜欢”的转变,不只是成绩的提升,更是一场成长的旅程。

◎ 转念的力量助发光
同样在课辅班里战胜自己的,还有十二岁的李佳萱;这学期,她在国文科目中考获六十四分——那是从原本的四十多分,一点一滴努力累积的成果。
外表乐天、开朗的她,其实对自己有着不小的要求。曾经,当她在国文科只拿二十多分、数学四十多分时,心里充满挫败感。但是她不知如何排解,只会用发脾气来掩饰,让她察觉自己情绪很不好。
“老师告诉我,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换个角度思考,就能找到方法。”这句话成为她的转捩点。李佳萱开始每天练习数学题,记熟方程式,也用画画抒发情绪,慢慢让心情平静下来。
后来,姑姑来慈济食物银行领取物资时得知有课辅班,便帮她报名,也让她迎来改变自己的机会。
“刘荣禧老师从基础开始教我们,先认识生字,再一步步理解文章。老师还鼓励我们多阅读,即使是很简单的书,也能学到新词汇。”在课辅班里,她渐渐喜欢上学习,也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变脸艺术、文房四宝、静思语,都是她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这里,她还交到了可以聊天、一起学习的好朋友。


每月初,慈济志工都会走进课辅班,带来人文教育与一句静思语好话。有一次,她们播放一段影片,讲述两位在台湾慈济医院罹癌的小女孩,如何克服困难,带给病人欢笑。李佳萱深受感动:“她们虽然生病,却很乐观。令我想起老师所说的'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也让我更珍惜现在的自己。”
李佳萱来自单亲家庭,与父亲和两位姑姑同住。她最不舍的,是父亲每日早出晚归的辛劳。
“爸爸很忙,回家时我常已经睡了。”这分心疼让她更努力学习,希望成为一个懂事、能为父亲分担的孩子。
成绩越来越进步,李佳萱用行动证明,只要愿意改变,就能找到光亮的出口。
◎ 学习路上的大哥哥
今年年中,在马六甲慈济会所的课辅班新增设了中学组课辅班,为七位中学生辅导国文。这一班的成立,缘起于一位害羞却真诚的中二男生──纪铠杰。
原本,他只是来到K7慈济青年活动中心(简称K7)等在慈济课辅班学习的弟弟放学。一天,执教英文的何煖凤老师得知纪铠杰的学习基础薄弱,便主动关心问道:“要不要也一起来补英文?”让他意外开启了自己的课辅旅程。
另一回,他陪妈妈到慈济食物银行领取物资,同样是等弟弟放学。课辅志工见他“闲着没事”,遂邀他过来读国文故事书。没想到,他的识字与阅读能力,竟与同龄程度相差甚远。志工来不及叹息,马上问他是否愿意一起加入小学课辅班学习国文?
他点头答应,同行的还有两位情况相似、同样在食物银行等候父母领取物资的中学生。
下一周,三人如约而至;第一天课辅甫结束,纪铠杰即收获满满地在手机群组里分享:“慈济会所有中学马来文课辅,你们要吗?要就一起来!”短讯迅速引来同学们热烈回应。

◎ 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去年,徐秀月仅以家长身份参加慈济课辅班圆缘活动;今年,她受邀带着三个孩子,一同走进慈济会所,成为课辅班里的“爱心妈妈”。
曾任幼教老师的她,如今在特殊班陪伴孩子阅读马来文故事书,以温柔与耐心,一对一引导学习。“先生在外坡工作,我在家照顾孩子,但还要忙家务、接送与探访长辈,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她笑着说,“能来这里当爱心妈妈,我反而觉得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更多了。这里不只是我陪孩子的地方,也是我喘息、放松、充电的空间。每次回家,我都能以更好的心情面对家人与生活。”
今年五年级的郑成泳,是徐秀月的次子。去年他在课辅班补习国文,学习能力提升后,今年选择挑战自己最害怕的科目——数学。
“我最怕应用题和分数计算,常常看不懂题目,感到压力,只想逃避。”他坦言。


然而在课辅老师的陪伴与循序教导下,郑成泳开始一步步面对难题。虽然成绩尚未及格,但分数逐渐提升;更可贵的是,他不再排斥数学。
“以前走进书局会刻意避开数学作业簿,现在却会自己拿起来看,还会用手机做题练习。”徐秀月欣慰地说,“看到他愿意努力,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我都觉得很开心。”
中二的女儿郑诗淋的改变,更让徐秀月感到惊喜。
过去,郑诗淋曾在补习中心上课,却跟不上进度,逐渐产生抗拒心理。当母亲得知慈济增设中学课辅班后,便鼓励她尝试:“慈济课辅不是赶进度的补习,老师会慢慢教,妳可以放心学习。”
出乎意料的是,短短两个月,郑诗淋不仅喜欢上课辅班,更在同学的带动下,每个月第三个星期课辅后,主动到“食物银行”参与志工服务,帮长者推轮椅、扛物资等等,享受回馈社会、为人群服务及助人的快乐!
从家长到志工,徐秀月不仅看见孩子们的进步,更是让她心灵丰富;她看见教育的力量,也体会“陪伴”的价值;一家人因学习变得更靠近,也在关怀与服务中,找到共同的快乐。

●
慈济课辅班主要嘉惠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陪伴他们克服学习障碍,也让心灵得到滋养。无论是孩子或陪伴的家长与志工,人人都在这里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