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五月,粽香四溢的时节,马六甲慈济静思堂裹粽活动如期展开。2025年,这场传承了二十年的素粽义卖活动迈入了新的里程碑,不仅延续传统,更导入系统化,从备料、洗叶、炒米到称重、包粽,每一个细节都串起人与人间的默契与温度。
素娘惹粽不仅美味,更是一个文化传承与利他实践的旅程。有人从零学起,有人远道而来取经,有人用年长之力支持现场运作;一个个粽子包裹的不只是馅料,更是心意、连结与善念。
◎ 守护文化的传承
娘惹粽,以天然蝶豆花染出的蓝白糯米,色彩亮丽、赏心悦目;口感层次丰富,融合咸、甜、辣的内馅,令人齿颊留香。这样的美味,不仅让人一再回味,更承载了文化与记忆的延续。

“我已经十年没在家自己裹粽了,手艺传给媳妇,现在她已经很会包了。”七十七岁的志工郑美娘(虑嫦)笑着分享。虽然退居“幕后”,她仍年年参与慈济的裹粽活动,作为娘惹后裔,她对娘惹粽的文化有深厚情感。
她感恩慈济义卖,同时也传承娘惹美食文化。在有限的体力下,她希望能出一分力来做好事。她无法捐很多钱,但可以用体力来付出,自己又可以买回家享用,一举两得。“每年参加,我也能趁机练习裹粽手艺。担心时间久了,没做会忘记。”
她并亲手教导其他志工包粽技巧,让经验得以传承。八十岁的民众张桂花初次参与,边学边称赞:“娘惹人裹的粽最美!”陆续加上其他志工的指导,她带着钦佩与敬意,目光望向前方一张张专注的脸说:“我真的很羡慕这些志工,能把粽子包得那么美,看的人都会开心。我这次参与后,也学了一些技巧,回家后要试着做,让自己技术进步,这样才不枉这趟近十五公里的路程。开车来这里不难,难的是要像慈济这样在条件受限下还能井井有条地包出这么多粽子,那才是真功夫。”
坐在身旁与她一起来的民众邓美虹坦白说出心里的挣扎:“刚开始,其实我心里有些不舒服,会想'就包个粽子,干嘛这么多要求?为什么要看到四个角?为什么不可以绑松一点?'规范太多有点烦。”


但越做越能体会,这些“要求”不是为了挑剔,而是希望粽子义卖出去时,不只是一个粽子,而是代表用心对待每一件小事的表现。她诚恳说:“如果粽子绑太紧,即使一样重,看起来也会比较小;但绑得刚好、角落对齐,包出来的粽子外型好看、大小一致,买的人看到时就会生起一种喜悦。这分喜悦,代表了我们对细节的在乎,也是对善心的尊重。”
张桂花、邓美虹参与过程中,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渐渐领悟细节要求背后的用心— —慈济志工对细节、品质与善念的承诺。
◎ 从参与迈向承担
“原来看似简单的包粽子,其实每一个细节都大有学问!如米不能太早洗;洗过的米要在室温下放两个小时,才能收进冰箱冷藏,隔天再过水、滤干后才可以炒等。”第三年参与的志工郭慧霞(虑劼),今年首次负责整体前置作业,从洗米、炒米、秤料到包粽,每一步她都亲力亲为,甚至记录下完整的食材比例与步骤,对品质控制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她诉说着第一天的糗事:“大家包裹完了,我才猛然发现,第二轮要炒的米还躺在那里没动!当下真是紧张又好笑,但也让我记住了每一个环节相互影响的重要。也曾发现当天现煮的蝶豆花水来染米,颜色比前一天煮的还来得鲜艳,那种自然的蓝色,制作出的粽子真美!从做中学习,发现问题找原因,再进行调整,让作业流程顺畅,确保品质一致性。

她从第一年只包了几个粽子就回家,到第二年参与备料过程,今年第三年,她已能全程跟着志工刘渼娇(慈茹)操作与学习,从中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郭慧霞眼中闪烁着光分享:“这三年我明显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从只会包几个粽子,现在我不只是手脚变快,对整体流程的掌握也更有信心,也看到团队的默契提升。每个人都用心投入,产量与品质稳定提升。”
从帮忙到承担,她欣喜看见今年参与粽子制作团队人数较往年多,不只是在包裹粽子,更是用心学习与投入,也看见许多人勇于承担与成长,感受到粽子义卖的传承力量!
◎ 品质把关展精神
另一位志工李琼妹也是三年前投入粽子制作,从秤米、切料做起,因为裹粽技巧还不成熟。感恩刘渼娇耐心教导,她在打杂之余也不断练习,慢慢调整手势。今年成为负责品管的关键成员。
李琼妹表示,慈济对每一个粽子的要求非常严格——外观要饱满、无皱、四角均匀,馅料与米的比例也需一致,甚至粽绳长度也需统一。因为每个人手势不同,习惯也有差异,调整起来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所以设有品管区来做把关。
“稍微指导一下就好,知道改变习惯需要时间,品管区会再做最后的调整,煮熟后还会再次确认品质,才出货。主要是大家包得开心,也能从中学习、成长。以前我只在家里做给家人亲戚吃,做得比较随意。现在知道粽子美观的包法,烹煮粽子不掉落的诀窍,粽绳长度对于粽子的影响等。因自己经历过、走过这段过程,更能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也更能体会每一位付出者的心意。”


这些标准,不仅保障义卖品质,更是对支持义卖者的尊重。她分享,还没成为志工前,每年她会来慈济买粽子自用或送人,因为好吃、便宜又美观,也省得自己动手。直到自己加入裹粽团队后,才真正体会到,一个个粽子是许多人点滴心力的结晶,也才知道原来裹粽是一门学问。对于义卖品质的用心与坚持,超出其想象,这分细腻与坚持是慈济精神的体现。
经历过这些,她也更加熟练裹粽技巧,“做过品管的人,包出来的粽子自然不一样。”她强调,愿意学、愿意接受指导,就一定会进步。
◎ 合作有序共成就
“MCO(疫情行管令)过后,淡边慈济就没有再裹粽子了。之前只是裹简单的碱水粽和红豆粽,无论是人手、场地或数量,都比马六甲这里来得简单小规模。”与另外三位志工一同前来学习娘惹粽制作的谭亚妹(慈得)说道。
她坦言,这次的学习让她大开眼界,以前当地做法,是由一位会裹粽子的人从头做到尾,其他人只能在旁协助。而在这里,每个工作岗位有明确任务——分馅料的、称米的、包粽的,流程明确分工,让整体运作更顺畅,即使是新手或是不会裹粽者也能参与其中。
“这个'系统化'的方式,真正让我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人人都可以做事。”她边说边点头,语气中充满敬佩。以往他们因为缺乏人手,不敢举办大型的裹粽义卖活动,总觉人力有限,速度慢。但此次看见清楚的分工与有序的流程,让一群即使不是裹粽专家,也能做出高品质的成果。这样的经验鼓舞着她,也让她更理解如何在团队中赋予每个人明确的角色与任务,不只是做事,更是在培养志工的能力与信心。这次的经验让她对未来在淡边复办裹粽活动更具信心,也学会了如何培育志工与鼓励参与。


在另一头,志工林金兴(诚惟)则是忙进忙出,一桶桶沉甸甸的米、一个个托盘的馅料、一锅锅香气扑鼻的炒米,都有他的身影。他原本负责炒馅料,但他不挑工作,凡是馅料处理、洗米、泡米、搬运物资、浸泡器具等粗重工作,都乐于主动补位。
林金兴回忆,2012年他首次踏入慈济柜台询问当志工的事,隔天正逢裹粽日,便投入了素粽义卖行列,也开启了他的志工之路。“当初清晨五点多来慈济连线台湾听闻上人开示,接着参与裹粽制作到八点多才上班,下班再回来帮忙到晚上十点多才回家,虽然身体累,但心里很快乐。”他感动地说,那种人人不分岗位、为义卖目标齐心协力的精神,让他深受触动,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这几年因工作无法参与,今年刚好停工歇息,遇上裹粽日,他也把握机会再次付出,内心满是欢喜。
◎ 让善念永续传承
从2005年开始,慈济马六甲分会推出素粽义卖,今年已迈入二十年。从摸索到历经许多挑战,传统粽子的准备工序非常繁琐,从采买、备料、炒馅料、包裹、烹煮等皆需要大量的人力细心处理,志工们从摸索,到历经许多挑战,逐渐建立慈济素娘惹粽口碑。
协调志工刘渼娇连续四年承担重任。今年,她更首度担任“流程总监”,全面优化流程,导入系统化与标准化的管理思维。她强调,调整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文化与善行的延续不能只靠少数熟手志工撑起来,而应欢迎更多人参与及学习,不仅为义卖献爱心,也是料理经验、作业流程、传统裹粽技术的传承。

因此,她着手制定标准食谱、量化配方,并分解每个作业流程成为明确岗位:“洗粽叶”、“炒米”、“切料”、“包裹”、“品管”、“包装”等,让每位志工可依能力和时间选择岗位参与。
此外并设置学习与练习时间,活动开始前几天安排试炒、试包,让志工提前练习与试做,在正式生产日前熟悉操作。同时制作视觉图卡,以图解方式示范裹粽技巧与绑法步骤,让语言不便或记忆力较弱的长者能参考,发挥所长。同时设有物料标签与数据统计表,每一批材料秤重量后贴上标签,避免重复、浪费,也方便人员交接管理。
“这不是完成一件事,而是成就一群人。从人人有事做到事事有人做,从手艺传承到心念启发,这才是我们要传递的核心价值。这场活动不只是裹粽,更是一场集体成长与共修的过程。系统化不只是为了效率,更是为了让这分善意可以流传得更远、更久。”
●
吃一个粽子很简单,但要包好一个粽子,却需集众人智慧、心力与耐性。今年预计完成一万五千个素粽,义卖所得将全数用于居銮慈济静思堂建设基金。
这些粽子,不只是食物,而是一分爱的传递。透过系统化与标准化的导入,慈济马六甲分会让这分“粽香传情”的善行不止于当下,更能永续传承,代代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