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体验学习双轨并行 慈济共伴成长

从一堂酵素课、一道素食料理、一份职涯规划,慈济马六甲分会透过“教育”与“体验”的双向学习,为照顾户家庭带来实用知识,也为青少年开启认识自我与探索志向的旅程。
“职业探索”营队透过性格测试与职业模拟体验,协助青少年认识自己、探索兴趣与志向。【摄影:郭巧云】

当生活困境与现实压力交织,慈济始终站在长期关怀的弱势家庭(统称照顾户)身旁,给予陪伴与支持。2025年6月29日,慈济马六甲分会分别举办“蔬食健康 环境永续”与“青少年一日营——职业探索”两场活动。

当天共有十六位家长参与“蔬食健康 环境永续”活动,让平时忙碌于家庭与工作的家长,有机会重新认识健康饮食与环保生活方式。为期一天的自我探索之旅,共有四十四位十三岁至十七岁的中学生参与“职业探索”营队,除了马六甲照顾户子女,也包括来自淡边慈济青少年成长班(简称慈少班)的学员。透过性格测试与职业模拟体验,协助青少年认识自己、探索兴趣与志向,翻转原本对未来的迷惘与不安,勇敢朝着理想前行。

◎ 环保健康 从家开始

在“蔬食健康 环境永续”活动中,志工许薇盈(懿礽)分享,现代生活中看似便利的消费模式,其实正在加速地球资源的耗竭。马来西亚人民一天内所产生的垃圾量就高达三万九千吨,其中百分之四十五是厨余。如果能从源头减少废弃,地球就多一分希望。透过影片,让家长们直视贫穷、疾病与垃圾围城的现实画面,有人沉默、有人感叹。那不是电影,而是真实的生活。

她并进一步教导家长们亲手将这些被当成“垃圾”的有机废弃物,摇身一变成为无毒的天然清洁剂,能拖地、洗碗、洗发沐浴、清洗蔬果,甚至可用作花草的肥料。“只需以黑糖、新鲜的厨余果皮及水,1:3:10的比例混合,密封放置阴凉处发酵三个月,即可完成。”透过动手制作,他们不再只是“知道”,而是“做到”,更在过程中感受到实用性与价值。

许薇盈分享,将“垃圾”的有机废弃物,摇身一变成为环保酵素,无毒的天然清洁剂。【摄影:陈联喜】
志工刘渼娇讲解天贝高蛋白、低脂肪、益肠道的营养价值,并分享四道天贝料理。【摄影:陈联喜】

除了酵素,志工刘渼娇(慈茹)也带来健康料理的分享。她以天贝为主角,现场制作潮州蒸天贝,并介绍宫保、红烧和汉堡天贝料理,讲解其高蛋白、低脂肪、益肠道的营养价值,强调“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身体状况与所吃食物息息相关。她鼓励大家从日常餐桌开始转变,吃得简单、健康又营养,为自己和家人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照顾户金婉君惊喜地表示,自己过去只知道炸天贝或沾辣椒吃,没想到还能变化出宫保、红烧、清蒸、生吃等多种做法,甚至可以当成汉堡排,料理多元又美味。但她也感慨地说:“因工作繁忙,加上先生洗肾,家中多由中学生的孩子负责晚餐。先生因从小养成无肉不欢的饮食习惯,即使洗肾仍难以控制口欲,也影响了孩子的饮食观。”她特别认同刘渼娇所言“饮食习惯会直接反映在身体健康上”,希望透过这次课程所学与孩子分享,建立正确的饮食观念。

此外,她也曾尝试过制作环保酵素,但因比例模糊不清,随意制作,最后整桶丢弃。这次上课终于学到正确方法,并深入了解环保酵素的用途和好处,她已迫不及待回家实作。

金婉君实际亲手制作,了解到正确的环保酵素比例,已迫不及待回家实践。【摄影:侯康扬】

她分享,自己还未怀孕时,就已跟着志工一起做环保。孩子出生后也带着孩子每个月参与,如今孩子上中学,虽因课业繁重而中断,自己也因家计重返职场,但是这个行动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老师知道孩子有做环保,还会特地把环保物交给他带回家,孩子也会因收集到许多回收物而感到开心。

◎ 亲子共学 齐步成长

另一位家长锺慧玲则表示,过去对环保认识有限,母亲虽会收回收物变卖,但她从未深思其意义。直到一年多前接受慈济关怀后,才开始认真看待环保,并将回收所得投入慈济爱心竹筒扑满,回馈社会。今日是她首次学做环保酵素,惊喜于其制作简单又实用,更发现它可用于清洁地板、衣物、车辆,甚至个人卫生,如同生活中的绿色宝物。

热爱烹饪的她平时少外食,多由自己亲手下厨。她曾参加慈济素咖喱课程,这次学习到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天贝料理,觉得既新鲜又美味。“真好吃,学起来让家人吃得健康。今日学习到四道素食料理以及居家使用的环保酵素制作方法,都很实用!”

她平日需独自照顾瘫痪的先生与两个就学中的孩子,长期承受生活与工作的双重压力,鲜少有喘息的机会。这次能带着孩子一同参与活动,不仅让她得以投入喜爱的烹饪中稍作放松,孩子也借此机会为未来做准备,成就一段难得的亲子共学、共同成长的时光。

热爱烹饪的锺慧玲,这次学习到从未接触过的天贝料理,觉得既新鲜又美味。【摄影:侯康扬】
莉莉丹比哈夫妇了解原来厨余也可以变成清洁剂,且对身体无害,对环保与素食有了更多的认识。【摄影:陈联喜】

“没想过厨余可以这样用,市面上从没看过这种东西,原来我们自己也能动手做出来。”第一次接触环保酵素的莉莉丹比哈(Lilitambiha A/P Supramaniam)感到惊讶与好奇。

莉莉丹比哈夫妇带着三个孩子一同出席活动。他们说,最初是因为孩子获得慈济的奖助学金而接触到慈济,去年屠妖节(Deepavali)受邀参与爱极乐环保教育站的活动。当时只是初步了解资源回收的概念,这是第一次深入体验环保酵素的制作。

“以前只听说环保,但不知道怎么做。今天才知道,原来厨余也可以变成清洁剂,而且对身体无害。很开心,今日亲手制作的酵素将带回家试用看看。”夫妻坦言,这次的课程让他们对环保与素食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开始思考未来是否能将这些做法带进日常生活中。

◎ 认识自己 勇敢逐梦

另一边,讲师郑珺午(惟仑)带领青少年走入自我探索的第一步——了解性格。身为慈济志工及专业职场人,他的自信与幽默深得学员欢喜,迅速活络现场气氛。

“你认识自己吗?”、“认识自己多少呢?”郑珺午首先提出两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并展现一张图片,引导人人思考图片中是鸭子、兔子,还是鸡?众人各有看法。当图片的角度旋转,动物的样貌竟然随之变化。郑珺午借此比喻:DISC性格测试就如这张图,每个性格各有优势与挑战,唯有认识并接纳自己,才能在人际与团队中互相配合、共同成长。

DISC性格测试是将人分类成四种不同的性格,包括:掌控型(Dominance)、影响型(Influence)、稳定型(Steadiness)和分析型(Compliance)。学员们通过问答测试自己的人格特质,有人严谨、有人果断、有人细心、有人富有亲和力。根据测试后的性格种类将学员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学员们纷纷分享自身观察。

讲师郑珺午带领青少年走入自我探索的第一步——了解性格。【摄影:郭巧云】

其中S型的吴杏洁表示,S型的人适应性强,能快速融入不同的环境,但却需要更多勇气来表达自我意见。这次性格测验帮助她看见自己的优点与挑战,也计划将这方法分享给朋友,促进彼此更好理解与相处。

接着学员们进行四个职业探索关卡:警察、护士、老师与网红。每一关皆由专业人员现身讲解,介绍该职业的入行门槛、日常工作内容、挑战与未来发展,让青少年从真实中接触不同职业样貌。

吴杏洁的父亲在她小学二年级时去世,她在学校老师的引荐下接触慈济,获颁慈济奖助学金。如今十六岁的她,正在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初次参与职业探索营,对于老师职业一站令她留下深刻印象。

“透过撰写教案的任务体验,我第一次体会到老师的用心与辛劳。老师不只是表面教书育人这么简单,而是要用心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会。我想好好学习,这也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吴杏洁有所收获地说。

吴杏洁(中)体验护士职业,学习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摄影:郑美淇】

今日透过不同的职业体验,也让她了解到警察办案的方法,护士进行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以及网红如何透过创意推销产品。她明白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更期许自己能确立未来方向并朝着目标努力,将来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 职涯体验 坚定志向

在警察职业关卡一站,当警官问起谁未来想当警察的时候,丽莎丽妮(Lishalini A/P Thanendran)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她对警察职业充满兴趣。

她坦言,儿时对警察有畏惧感,但一次参访警局后,深入地了解警察的职责与工作,看见警察守护社会的责任与正义,从此立志投身警队,不仅可以保卫国家安全,也能让父母为她感到光荣。

另一名参与者李玲玲则对教师职业充满憧憬,她的哥哥是一名老师,在哥哥的影响下,李玲玲也渐渐对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她平时就特别喜欢历史和设计与工艺,因此希望未来能把自己喜爱的知识传授给更多人。

在教师职业分站活动中,李玲玲积极提问,对如何成为老师、对教师的日常工作充满好奇。【摄影:邓遂嵘】

“教师是我的职涯规划,希望以亲切、活泼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与学习。”

在教师职业分站活动中,她积极提问,对如何成为老师、教师的日常工作充满好奇。在拟定教案的环节,她更是与讲师一起认真讨论,如何才能生动地带好一堂体育课。

今日她感到无比感恩和开心,能够参与职业探索一日营,不仅收获满满,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她也期盼未来还能继续参与类似的活动,为梦想的道路积累更多经验与动力。

活动最后,在讲师的带领下,学员们齐声喊出DISC性格的代表口号,展现出勇敢做自己的精神,为这场探索之旅画下圆满句点,期许每位青少年都能在探索中找到方向,朝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向前迈进,在人生道路上活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亲少年体验警察职业,开心与警察们合影。【摄影:郑美淇】

这一天的活动,不只是学习,更是一场关怀与自我成长的体验。从环保酵素到素食料理,照顾户家长从“第一次听闻”到“亲手实作”,在过程中体会生活可以更简单、更健康、更友善环境;从性格探索到职涯体验,青少年从“不确定未来”到“敢于追梦”,在互动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与价值。

慈济的陪伴,不只给予物资的援助,更透过“教育”与“行动”,陪伴家庭在学习中一起成长。

(资料来源:谢依善、刘健锋、蔡程发、颜玉珠)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