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学无止境 乐龄更精彩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年长后,我们究竟要学什么呢?年轻时,我们往往以成绩、学历、职位和财富衡量成就。年老时,这些世俗的标准逐渐变得次要。此时,更重要的是重新思考生活目标,探索人生价值,让自己的晚年过得更充实、更健康、更快乐。
2025年2月22日,慈济马六甲静思书轩邀请不惑生命学苑课程总监林晓薇老师亲临现场分享“学到老,我们幸福到老”课题。【摄影:邓遂嵘】

“今日分享主题:学到老,我们幸福到老。不管处于什么年龄,相信大家都期待自己能幸福到老,但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肯定不同。你期盼的银发幸福生活是怎样呢?”

2025年3月22日,慈济马六甲静思书轩邀请不惑生命学苑课程总监林晓薇老师亲临现场与三十九位听众分享,一开场她便询问大家意见。无论年纪,多数人回答“健康”!但无可避免身体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老化,如开始腰酸背痛、膝盖疼痛、眼睛老化、牙齿不好等。

林晓薇老师进一步询问:“假牙不舒服或太贵,是否宁可选择缺牙不处理?或是牙齿不好,老人家吃粥好消化?吃水果一整颗难咀嚼,打成果汁喝比较好?”她坦承自己也是在规画划不惑生命学苑《老爸老妈来上课》线上课程中,才开始学习如何健康变老这件事,例如“牙医说,缺牙太多可能会间接提高失智风险”、“营养师说,老人家如能吃饭,就减少吃粥;能吃水果,就尽量别以果汁取代水果”……

“大家想要健康变老,'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事!”

◎ 身心富足 幸福到老秘诀

首先,林晓薇老师引导大家思考“我”、“老”和“学习”三者间的关系。以前是七十古来稀,随着时代演变,这世代平均寿命是七十五岁至八十岁,退休后还有二、三十年的岁月要度过,人生出现新的阶段,如何开创自己的“第三人生”?

同时邀请现场两位观众体验变老的过程,戴上一些配备,瞬间两人腰挺不直、行走缓慢、视力模糊、听力减弱,行动受限等。两人体验后纷纷表示,身体从五十多岁变成七、八十岁甚至百岁的感觉。每一步都很辛苦,体力变差,看到的东西不多,会惶恐,会害怕担心等。

现场观众体验变老过程,戴上一些配备,瞬间腰挺不直、行走缓慢、视力模糊、听力减弱,行动受限等。【摄影:邓遂嵘】

林晓薇老师透过实际的例子分享乐龄人士参加成长课程与活动,结交一群朋友之外,重拾年轻时的梦想,创造充满价值感、成就感与满足感的第三人生,并不被年龄和身体所限。“老化是必然的现象,独居也不是问题,而是你的心灵是否与人有交集、有连结。老后的生活态度才是最重要!”

她鼓励大家从“老身、老伴、老本、老窝、老友”五个方面规划退休后的生活,并详细解说每一方面,如身体保健包含的知识,夫妻老后的相处之道,退休财务的分配,因应身体老化,屋子需一些安全和适当的改造,以及老年的社交生活,不会因为退休、孩子长大而人生按下停止键。正向老化的心态,鼓励更多人开启乐龄的学习,也是幸福到老的秘诀,活得老更要活得好。

◎ 学习新知 让心态保年轻

七十三岁的陈宗庆一到现场便购买《慢活慢老》书籍,一边阅读一边等待讲座开始。他表示,以前年代只有书籍娱乐消遣,培养出喜好看报纸,买书看书的习惯,如今科技发达,一般人喜爱使用电子产品,但他还是钟爱实体的文字与实际与人交流的讲座会。五十八岁从职场退休,无其他嗜好,也不喜欢跟人喝咖啡聊是非,生活重心以阅读和到处听讲座过日子。

“认同讲师说的,无知是很可怕的,我是透过阅读和讲座来增广见闻,学习新知识。大概五十岁时我意识到健康养生,开始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开始运动健身,尤其现在老年失智问题严重,要学会分辨自己健忘是老化现象还是失智前兆,不能等到身体有状况才行动,就太迟了!”

喜爱阅读和听讲座的陈宗庆,现场购买《慢活慢老》书籍,一边阅读一边等待讲座开始。【摄影:邓遂嵘】

陈宗庆将所学实际运用在生活中,即使单身,也没有刻意规划退休后的生活,但他有这方面的知识也庆幸自己常保对新事物的热情,不断学习,心态上永远都不老,且透过学习与外界接触,不封闭自己也不浪费时间“吹水”,身体也就不容易老化。

他分享,以前对退休生活的认识仅停留在概略层面,今天的讲座让他了解更多细节。因此,他计划重新检视目前的退休生活,并期待开创更精彩丰富的人生。

◎ 翻转老后 为乐龄做准备

另一位民众马诗莹被讲座会宣传海报“乐龄”之主题所吸引,四十六岁的她意识到步入乐龄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己与家人得先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更好地享受这段美好时光。另一方面,从海报上看见主讲人林晓薇老师的年龄大概与她相仿,好奇可以从这场讲座中学习什么呢?今天特地带着九岁的女儿李洺萱一同出席聆听。

林晓薇老师的分享生动有趣,善用实际的生活例子,小小年纪的李洺萱频频举手抢答关于“乐龄”生活实用小知识。原来三代同堂,她观察到七十岁奶奶与主讲人分享的情况似曾相识,长期喜爱关在家不爱出门,整天生活就是做园艺、看电视和与她的兄弟姐妹讲电话。

林晓薇老师引导听众思考“我”、“老”和“学习”三者间的关系。【摄影:邓遂嵘】
马诗莹与九岁的女儿李洺萱一同出席聆听,为乐龄生活做准备。【摄影:邓遂嵘】

马诗莹补充说明,老人家不喜欢出门,即使外出一下子也不时询问何时回家。刚刚主讲人分享可以随其个性给予线上学习课程,在家也能有社交活动,但是老人家什么都不愿意,家人也很苦恼。对于林晓薇老师分享不惑生命学苑课程,秉持着“生着活着,温渡生命”的理念,为乐龄长者提供线上与线下课程、游学、出版、活动及心理辅导等赞叹不已。

马诗莹认同,每个人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亲友保持联系、享受每一天的生活,而不是将自己关在家里消极地看待衰老,将电视变成精神寄托。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无论我们处于生命哪个阶段,我们必须肯定生命的价值,发挥自己的良能、实现自我梦想、关爱他人等。

被问及以后父母亲年纪大了,李洺萱会如何照顾他们呢?她回答:“请kakak(外籍女佣)或是AI 机械人!”这α时代孩子逗趣的回答让在场的父母亲苦笑不得。但也见证李洺萱将林晓薇老师分享未来少子化趋势势,必引进科技来解决老年照顾问题听入耳,但小孩真实的情感表达,也启发大人们思索未来老年的生活型态。

◎ 从心自主 打造别样人生

新冠状疫情给长者带来了多方面的心理影响,主要体现在焦虑和心理压力增加。一来,因长者是感染病毒的高风险群,因此当时呼吁和鼓励长者尽可能待在家,减少社交活动,间接导致这群长者与家人、朋友和社区的联系减少,加剧他们的孤独感和隔离感。二来,长者对新冠状病毒感染的恐惧及健康的担忧。再加上媒体大量报导,与社交媒体上众多的信息流传,加深长者的焦虑情绪。民众龚秋萍就是遇到如此窘境,想方设法地鼓励逐渐不出门的母亲多参与社交活动,但母亲对疫情的焦虑,每一次都有一万个不愿意踏出家门的借口。

今日透过林晓薇老师的分享,龚秋萍理解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沟通了解母亲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机会、创造积极富有能量的环境,才可以帮助母亲建立更丰富、更快乐的晚年生活。相较于母亲,龚秋萍却是乐于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报名参加多项慈济社教课程,例如运动和烹煮,以及充满乐趣和创造力的蛋糕烘焙等。她趋向建立积极、健康、充实的生活方式。她强调,“父母的健康是孩子的福气,孩子的健康是父母的最佳礼物。”两者都须兼顾。

陈玮莹跟着林晓薇老师的口号做动作,测试身体的协调性与认知能力。【摄影:邓遂嵘】

五十多岁的民众陈玮莹去年底才退休,从吉隆坡搬至马六甲。当初面对从小养到大的宠物狗生病离世,才意识到生命的课题。她身陷负面情绪中,感到事事皆不如意,很多计划赶不上变化。回望人生,她发现每一个阶段追求的都不同,走过后才明白,真正重要的不是功成名就,而是快乐的生活。她感谢爱犬带给她这堂生命教育课,让她学会释怀与放下。她思索着自己的“人生清单”,才发现许多曾经认为重要的事,如今却不在清单中。

“以前我的人生被太多框架所限,总想着自己需要去做什么,必须拥有什么,我要怎么样,太过于要求和衡量,太在乎外界眼光,生活变得很辛苦,也不懂得爱自己。现在我是活在当下,想做什么就去做。一早起床后,没有固定计划,有时待在家一整天,也觉得自在,暂时先放空自己。”

陈玮莹坦言,今天来听讲座,她认真做笔记,参考意见为下一阶段自己的人生做打算。她的前半生起起伏伏,期待下半生的退休生活能有选择权,过得快乐又满足。

老化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但如何过得健康、快乐、充实,则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幸福到老,不只是身体的健康,更是心灵的富足。无论我们身处哪个年龄阶段,都应该积极规划未来,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让退休的不安情绪转变为积极走入不退休的人生,以不同的方式与社会连结、发挥自己的角色定位,幸福活跃到百岁。退休不是结束,是另一个开始。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