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13日晚上,慈济马六甲分会在培二小学举办“七月吉祥祈福会”,邀请社区民众走出家门一同来祈福。会场设计了“祈福抽签”环节,让大众在简单互动中凝聚善念,也象征每个人都能透过善行为自己与家人祈得吉祥。
会中并播放证严上人开示影片,上人提醒大众:农历七月不是“鬼月”,而是佛陀欢喜的“吉祥月”,透过护生、茹素、布施,让社会增添祥和。志工引领大众虔诚祈祷,并以故事影片、祈福签语与捐粮布施,传递“孝道”与“行善”的深刻意涵。以正信迎接吉祥月、用正念祈福、用善行报恩,翻转迷思,从传统“鬼月”的恐惧,转化为“吉祥月”的正能量。
◎ 签语点心灯 孝行在日常
活动现场,一家五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父亲坐着轮椅,母亲陪伴在侧,三位孩子卖力地与父母亲互动,交头接耳地讨论著,在“祈福抽签”区,全家人依序虔诚地祈福抽签。
当母亲黄玉香看着手上的大吉签,上面写着“人生纵遇坎坷也要向前走,才会接近目标”;在志工解说下,她脸上的愁容逐渐舒展,转为笑容。女儿刘秀凤见状,又带着母亲回到看板区,请志工再详细介绍七月吉祥的意义。
刘秀凤谈起家中情况,语气中带着沉重。父亲已二度中风,十多年来造成半身不便,需要长期照护,父亲又不积极做复健,母亲承受庞大照护压力,经常胡思乱想。“为了舒解心情,今年带着母亲参加慈济的长者学堂活动,每次参与活动后,母亲脸上笑容都会多一些。刚刚看见母亲抽签后心情很好!”
黄玉香坦言,自己平常烦恼很多,总是想东想西,刚刚的签语提醒她要放下忧虑、打开心胸。

一家初次参与七月吉祥祈福,过程中逐渐理解其意涵。尤其现场播放佛教故事影片《目犍连救母》,目犍连以孝心救母的精神,启发会众反思:孝道不仅在形式,更在于日常实践。
黄玉香开心地说:“那影片真好看!自从搬新家后,十多年来便不再烧纸钱。七月也没有大肆祭拜。”刘秀凤补充表示,以前不仅要记得准备祭品、金纸与香烛,还担心若没做到会不吉利。随着观念转变会想:“烧纸钱是否真的能让往生者'收到'?还是成为商家牟利的手段?”;此外,纸钱燃烧还带来空气污染与飘散四处造成邻里困扰。因而逐渐放下传统做法,其实只要心诚,不必执着于形式,也能安宁无惧。
此外,刘秀凤看着母亲开心模样,还特别询问志工影片的出处,得知是《证严法师说故事》,立即上网查询,表示之后要播放给母亲观看。
◎ 金纸换爱心 助人真普度
上人开示中提到:“孝顺父母,莫过于不让他们担心;报答祖先,莫过于让子孙平安。将金纸换成爱心,帮助更多需要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功德。”
志工陈善江(济俅)上台分享自身故事。他回忆,从小受环境影响,到处去庙宇祈求,在家大肆祭拜,每年农历七月更是焚烧大量金纸祭祖,但后来体会到这样既耗费金钱又伤害环境。他说:“真正的孝顺,不是烧越多金纸,而是让父母安心,让社会受益。”如今他以茹素护生、布施助人实践孝道,把爱传递得更广更久。


祈福会另一个亮点,是“金纸换爱心行动”。会众把原本预备购买金纸的费用捐出,购买干粮物资支持慈济食物银行(每个月发放物资给B40家庭),协助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
今天,培二副校长何司儿和家协代表,与志工一起献上鲜花、素果、干粮物资,以及志工和民众烹煮的素食料理,表达祈福心意。初次承担献供人员的何副校长,今天与志工一起带领大众祈福,她欢喜地表示,继上次慈济在学校办社区祈福会已好多年前,很开心今年能再度在此举办,推广“吉祥月”的正向意义,让社区能用清净、环保又有意义的方式共聚祈福。
她进一步分享,现在的孩子已不像过去那样害怕农历七月的传统禁忌,民风已趋开放。她也回忆,从旧家搬迁后,就不再延续繁琐的祭祖传统,认为“尽孝要趁父母在世”,不用靠烧金纸寄托。
母亲至今仍每天虔诚礼佛,随着时代也能调整做法,不再执着烧金纸和大肆祭拜。她强调:“与其烧纸钱制造污染与困扰,不如把金钱用在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她也指出,近两年来每逢农历七月,学校停车场有居民焚烧供品、金纸与蜡烛,完事后未清理,造成环境污染与野生动物滋扰,因此更加肯定此次祈福会推广的“普度”真正意义。


◎ 祈福送温暖 孝善爱相传
今天,民众陈淑云母女带来面、饼干、糖、咖啡等干粮物资捐赠。陈淑云感恩地说:“先生罹患糖尿病、无法工作养家,生活一度艰辛,幸好慈济多年来一直帮助关怀我们。虽然我很辛苦,但还有人比我更辛苦。我有能力可以帮助其他更需要的家庭,尽一分力回馈,我也如此交代女儿。”

她坦言,第一次接触七月吉祥祈福活动,才发现这个月份其实不必恐惧,而是能以孝亲与行善来转化。她忆起年轻时受传统影响,农历七月会忌讳夜晚出门或叮咛孩子不要游泳;之后忙于养家,初一十五或七月等大节日常常忘记,补拜或补烧金纸只是形式。她说:“当先生往生时,也只烧了一点点金纸,心意即可。将买金纸的钱转为帮助穷人,这样更有意义。”
女儿伍珮欣也补充:“以前念中学三年级前,因同学间谈论鬼月的禁忌,我还会怕。但长大后就逐渐不在意。今天才知道七月是感恩、孝亲、护生的'吉祥月'。孝顺长辈须及时,不是等到往生后才大量祭拜,那于事无补。”
另一位民众王雪玲带着就读培二的两位孩子,也是初次参与此活动,也响应带来干粮祈福,捐助贫困者,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行动布施。
她回忆自己自小在传统家庭长大,家族拜拜多以烧金纸、大鱼大肉祭祖,但她与先生选择简化,不再强调焚烧金纸,而以“心诚则灵”的方式祭拜。她说:“与其花钱买金纸,不如把钱用来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孩子朱俊贤则附和,表示自己比较喜欢今晚这样没有烟雾的祈福环境。虽然没有荤食,但素食也很美味。他分享,从《目犍连救母》故事中理解到“孝要及时”,不要等到亲人往生才后悔。他印象最深的是目犍连的母亲因浪费食物受苦的因缘,提醒自己要多做好事、不杀生,也要孝顺父母:“我平时会帮妈妈按摩、在妈妈生病时照顾陪伴。”
王雪玲欣慰地说:“这样的祈福活动,用大人和小孩都能理解的方式带出七月吉祥月的意义,既环保又有教育意义,很值得推广。”

●
活动最后大家共享素食料理,志工与会众围坐交流彼此的心得。许多人表示,参加祈福会不仅让心灵安定,也重新理解了“孝顺”与“祈福”的真正意涵。
透过祈福会,志工带领大众翻转“鬼月”迷思,让“吉祥月”成为弘扬孝亲、行善护生的契机。会场里一声声的祈福、一份份物资与捐款,象征着人人皆能以正信正念,将祝福化作真实行动,让佛陀欢喜月成为家人安心月、社会祥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