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黄雪晶(虑谦)多会往屋外的绿地走走,看看四周近二十种绿意盎然的植物,其中好些是未经过安排就冒出头的“小东西”。
呈“U”型的绿地,原本杂草丛生,今年三月政府实施行管令期间,黄雪晶邀儿子罗子敬一起掘泥松土,开始种菜大计。一家之主罗锦福(惟谨)向来怕脏,待在屋内心中暗想“别叫我,别叫我”;时日久了终究按捺不住、走出屋外观望,看见烈日下汗流浃背的母子俩,于是拿起锄头加入,三几下就锄出了一片片菜田。其后,再按照黄雪晶的计划,挖出一个个厨余坑,将果皮菜叶等厨余倒入坑内,扎扎实实地铺上一层层泥土,很神奇的是,一段时日后,土地竟然长出了各类菜苗、果树,首先结果的是攀藤南瓜。
◎ 土地 孕育万物
这是黄雪晶为了减少使用塑胶袋,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成果。她说,买东西时,可以用环保袋替代塑胶袋,唯独对厨余没辙。她试过将厨余留久一些,希望可以减少塑胶袋的使用,奈何这里气候常年炎热,搁置一夜都会引来虫蝇;也曾经买了昂贵的厨余桶和菌种,却以失败告终,直至去年底搬到现今这间家,有土地、有厨余坑,不仅让垃圾袋从一天一个骤减为一星期一个,而且土里很快就长出了新生命。
她惊喜透露:“没想到土地的吸收能力那么强,这里不只有我们栽种的植物,还有各类野花野草,一起共生共存。这让我发现,每一样东西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不必刻意做些什么,土地就是孕育万物最好的温床。”
至今,这片土地上已挖了八个厨余坑,曾经畏惧下田,毫无栽种经验的罗锦福欢喜分享将泥土压得紧实的原因:“曾经看过一本书,讲述证严上人在种植的时候,一手撒种,一脚拨土掩埋,再将土地踏实,幼苗经历挣扎冒出地面的过程,才能茁壮成长,我也仿效,发现效果很好。”
幼苗不负所望,成长过程中即使遭遇困难,枝干光秃秃只剩一片叶子,最终都还能展现生命力,长出新芽,让他联想到,人生更没有跨不过去的障碍。
空心菜、羊角豆、辣木、尚在结果中的玉蜀黍;还有口感很像桑椹的生姜花、观音竹,及更多不知名的植物等,迎风摇曳,欣欣向荣;偶尔迎来松鼠、果子狸追逐,或更小的昆虫爬行,是一片让人一见就欢喜的绿地。就连十一岁、偶尔爱耍酷的罗子敬,无所事事时会到那里走走,仿佛看见果实即将累累;黄雪晶也留意到儿子上学前、放学后,都会绕着走一圈,看看有哪些植物长成,或观察小蚂蚁的爬行路线、小蜥蜴的生活型态等。
“是土地让我们看见万物共生息,也让我们关系更亲密。”黄雪晶喜言道。
◎ 为爱 付出一切
黄雪晶和罗锦福出生在马六甲,罗锦福大学毕业后长居香港工作。在三十六岁结婚一年后,黄雪晶辞去工作,飞到香港和丈夫团聚。为了融入他的生活社交圈子,晚上偶尔会陪他去踢球、喝酒,唱卡拉OK等,一度成为他朋友口中的“酒后”,但这其实并非她喜欢的生活型态;再加上香港生活步调紧张压力大,让慢调子的她一直无法适应。
“中学时代读过一篇《失根的兰花》,讲述作者离开了他生长的土地,在国外生活,像失根的兰花一样漂泊;让我反思自己在香港的生活,虽有许多人对我们很好,但我还是感觉自己像失根的兰花,没有了根,心在漂泊,无法安定下来。”
2006年,黄雪晶在香港的次年,一次散步途中,夫妻俩走到了慈济香港分会,大门口的莲花徽章令她感觉熟悉。原来早年她曾到慈济马六甲分会应征工作,虽然因缘不具足,殊不知种子早已埋下,多年后再将游子的心带上回家之路,在慈济找到了归宿感,夫妻俩不仅踏入慈济当志工,后来更齐齐成为志业体同仁。
黄雪晶喜欢阅读,了解到现今大地资源愈加贫瘠匮乏,大环境越来越恶劣;加入慈济后,她更清楚了解人类和大地共生息,每个人的心念都在影响着生态,需有具体行动作出改变。然而,这些认知,当时并没有让她采取环保行动,仅只是让她决定不要养育下一代,以免孩子受苦。 2008年底,上天为她捎来最珍贵的礼物,才终于让她和丈夫的生命带来另一次转机。
◎ 为爱 改变一切
当验孕棒显示怀孕征兆,黄雪晶当下决定茹素,期望能改善孩子未来的生活环境,并开始关注人与环境的课题,设法落实在生活中。
以素食养育孩子,她也会担心孩子营养不足,因此参阅许多资料、咨询医师,加入许多绿色团体寻求支援,报读营养课程;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她选用尿布取代纸尿片,用天然蒜片代替驱蚊药……这种种选择也许得花费更多时间及心力,却是无愧己心、无愧环境,令她在面对周遭种种质疑时,始终能坚持下来。
在食材方面,她尽量选择当地、当季、没有农药、保留最丰富营养的有机食物。她说,当人们滥用农药、大量生产食材,纵使降低成本、满足了市场需求,却也破坏了自然生态。
“选用有机蔬菜,只要清洗一下就可以吃,不用担心农药。虽然价钱较高,但是我们少吃一些,一样可以取得平衡,这是对环境生态尊重负责的态度。”她说。也因为如此,孩子自小就习惯从冰箱中自取小黄瓜及红萝卜等天然蔬食当零食,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
从慈济文宣品中了解到塑胶无法被分解、将带给后代大量垃圾时,她坚持带环保餐具出门,买菜时提出不要包装,更进一步克制“物欲”,衡量“想要”或“需要”,减少制造垃圾。
黄雪晶这番坚持,罗锦福常常不解;但后来一起在慈济上课,先后受证为慈诚委员,他渐渐明白“环境保护”的道理,也默默护持。在选购物品方面,轮到个性简朴的他“货比三家”,或善用巧思将物品改装,让有限资源化作无限可能。
“虽然用钱买不难,但是买回来就是增加多一个负担;我们可以选择二手,买少一些,或者不买最好。”他说。
在香港居住时,虽然夫妻俩也尽量制造机会,让孩子接触土地及大自然,却远不比大城市复杂的环境对孩子心智所造成的影响,眼见孩子容易被物欲诱惑,性格尖锐,夫妻俩开始省思,也许目前的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
◎ 回国 心安顿了
2018年暑假,黄雪晶带着九岁的罗子敬回到马来西亚马六甲,看见小中风的母亲已白发苍苍,再看看环境的淳朴、行孝的迫切感,她当下决定回香港为孩子办退学。三个月后回到马六甲,找到“脚踏实地”的住家,心终于安顿下来。
从繁华都市移居简朴小城,孩子一时间无法适应,显得孤僻;黄雪晶与慈济马六甲大爱妈妈和社区志工接上线,从走入校园为学生讲故事中,学习耐心陪伴孩子。慢慢地,孩子在家人、亲友的呵护,及大环境薰陶下,情绪开始稳定,态度慢慢软化。
2020年2月,罗锦福也从香港回到马六甲团聚,家里不只多了笑声,周围还多了厨余坑,所制造的垃圾也少了许多袋,水电费也保持在最低消费。罗锦福知道黄雪晶喜欢骑着铁马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他特别在铁马后方架设一个漂亮的装菜篮;要清理水沟缺乏工具,他找来菜油桶,切除局部,再安装上水管,就是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
后来,在男众志工带动下,他更克服了“怕脏”心理,到爱极乐环保教育站亲手分类做回收。
从小接受双亲身教薰陶,对罗子敬而言,环保就是“废物再利用、减低资源消耗,对周遭环境都好。”他不介意穿二手衣服、玩二手玩具;去年底随着爸爸到爱极乐环保教育站去,爱看书的他在那里的二手书区找到了自己的天地,遇有同龄的志工孩子,开始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一次,他想要购买脚踏车头盔,父亲从环保教育站带回一个给他,他嫌头盔上的卡通图案太幼稚,便动脑筋自行改装,喷漆、黏上喜欢的贴纸后,欢欢喜喜戴在头上。
环保,让一家三口多了一个交流频道;深刻体会地球在发烧,需挽救、转来不及为来得及;近期,居家附近成立夜间环保定点,罗锦福承担起该定点负责人。每星期三晚上,一家三口从小家庭走入社区大家庭,在志工陪伴下,黄雪晶提起勇气与众分享环保知识,教育年轻学子做资源回收。
●
多年前,一位小女子孤身到异乡与丈夫团聚,脚下仿如浮萍,在慈济找到家的归宿感;多年以后,一家三口放下一切、脚踩在故乡土地,心无比踏实,与土地有了更紧密的连接。
“每天早上看见脚下孕育万物的土地,我仿佛看见无限生机。在耕作的时候,看见许多小生命,我体悟到我们剥夺了它们的生活空间,我会感恩它们的谦让,更希望与它们共享这一块土地,这就是与万物共生息的道理。”黄雪晶分享她的深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