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于2025年2月22日(星期六)举办七、八年级亲师互动交流会。此次活动不仅让家长深入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更创造了一个平台让家长分享育儿心得、体验慈济文化,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智慧分享 引导转变
活动伊始,由获得“师公上人奖”学生的父亲江锦兴(诚钦)先生主讲“新时代的年轻人面对新时代挑战,父母如何破局”专题讲座。江先生以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开场,指出当今青少年面临前所未有的心灵困境——自杀意念比例十年间从七点九巴仙攀升至十六点五巴仙,冰冷数字背后是九万多颗迷惘的心。
“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这句看似简单的告白,却道出了物质丰裕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心灵匮乏。江先生语重心长地道出,父母给予了孩子一切,却唯独少了“陪伴” 。当真实世界的连结匮乏,孩子转向虚拟空间寻求存在感 —— 耳机里的小黑盒成了日夜倾听他们的“挚友” ,而社群媒体的瞬息万变更加剧选择焦虑。这份疏离,让亲子间逐渐筑起无形高墙。
江先生疾呼“从警察转型为医生”的亲职角色革命,父母的角色需要彻底转变,给予引导而非命令。他分享他与孩子“三不伤害原则”的契约——不伤害自己、不伤害父母、不伤害社会,在此基础上赋予孩子更多自主空间。江先生强调,鼓励孩子参与学校团体活动是培养解难能力的关键,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多角度思考。生活经验与学术知识同等重要,孩子通过参与真实世界的活动所获得的智慧,往往比课本知识更为深刻。他指出,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父母应尊重并理解这一自然过程,但同时可以作为陪伴者提供必要的引导。江先生呼吁家长与教师通力合作,并持续自我学习以缩小与数位时代孩子的代沟。在场家长无不为之动容,纷纷点头认同。
随后,慈济雪隆分会执行长简慈露进行了“在孩子心中播下善良的种子”讲座,深入探讨品格教育的根本意义。她特别强调,慈济教育不仅注重学术成绩,更着重于品德教育和人文关怀的培养。孩子需要学习感恩、尊重、爱人的社交情绪管理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正如教育专家所提出的ABC理论,态度(Attitude)比行为(Behavior)和知识(Curriculum)更为重要。简慈露多次提到,生命的真正成就不在于积累财富,而在于行善积德,这种理念必须从小培养。人性本善,家长应用善良与爱来引导孩子,使善良成为家族的传家宝,代代相传。这一观点让在场家长深受启发,更坚定了与学校合作培养孩子的决心


◎互动交流 拉近距离
在分组活动环节,家长们被引导至孩子们的教室,由班主任主持破冰活动小组讨论。破冰环节采用了“寻找某人”的宾果游戏形式(Parent-Bingo Game),家长们拿到一张宾果卡,上面有各种问题,如“找一位会下棋的人” 、 “找一位在中学有多个孩子的人” 、 “找一位孩子喜欢数学的人”等。通过这个互动游戏,家长们不仅有机会相互认识,还能了解其他孩子的特点和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朋友圈。这种互动不仅增进了家长间的交流,也为孩子的社交发展编织一张充满爱与关怀的联络网。
接着,家长们参与了“头脑风暴”讨论环节,分成小组讨论“什么是孩子的理想学校” 、 “如何实现理想学校的使命” 、 “支持孩子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以及“家长如何支持孩子的成长旅程”等议题。这种讨论不仅让家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期望和担忧,也让他们从其他家长那里获得宝贵的育儿经验和建议。
七年级和气班班主任诺哈迪拉( Norhadirah )老师接受访问时表示,亲师互动交流会为老师和家长提供了集思广益的宝贵机会,共同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校环境并探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诺哈迪拉老师认为,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和学习习惯,同时也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她强调,这种双向交流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还能让家长在家中更有效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八年级知足班班主任黄伟娜老师分享了作为班主任的心得体会。她认为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健康和身心发展。班主任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陪伴孩子成长的良伴。她强调,与孩子建立信任需要时间,但当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他们会逐渐敞开心扉。伟娜老师指出: “我们发现每个孩子突然变得不一样,往往是因为家中发生了一些状况。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孩子。 ”


◎亲身体验 互信共建
家长们还亲身体验了学生的打菜和用餐礼仪,学习如何通过手势表示食物份量,在进食前表达感恩,以及在用餐时保持安静、专注于品尝食物。活动协老师陈德泉(诚怒)表示,此次七、八年级亲师互动交流会是学校首次举办的活动,旨在创造一个平台让家长和教师在学术之外,就学校文化和价值观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陈德泉坦言,最初教师们对活动感到紧张和压力,但实际上这次交流会成为了一个开放的集思广益的过程。他特别提到用餐礼仪体验环节让家长了解学校文化的重要性,当家长在家中教导与学校相同的价值观时,学生就能更好地实践这些价值观。这次活动成功地促进了双方的合作,共同为学生营造理想的成长环境。


◎用心陪伴 生命教育
活动的最后环节是慈诚懿德会(简称慈懿会)的分享。慈懿会是慈济教育志业的一大特色,由一群富有爱心及经过培训的慈济志工组成,他们扮演关怀者、倾听者、陪伴者的角色,以身教引导学生生活礼仪,陪伴学生身心灵的成长。
活动中播放了一段关于叛逆期学生转变的感人视频。视频讲述了十四岁的叶子杨从一个不守规矩的孩子,在师长和慈诚爸爸黄镜维的关爱下,逐渐蜕变成老师的好帮手。子杨妈妈刘惠芳满怀感激地说,孩子在教育者的耐心引导下,彻底改变了以往的陋习,不再让父母担心。
懿德妈妈陈蕙薏(明媞)分享了她持续陪伴学生六年的经历。从七年级带到十一年级完成一轮循环后,她又回到七、八年级继续投入陪伴工作。陈蕙薏表示,通过分享美食她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爱的存款”。她表示虽然现在的孩子不善于表达,上课时可能没有给予积极的反应,但他们确实有受益。在一次分享中,学生感恩慈懿爸爸妈妈的细心陪伴和教导,对面临升学考试的她们有许多帮助。有些学生则会以行动做回应,比如主动帮忙拿东西。最近有些毕业生还主动发信息表达感谢和分享升学的喜讯,这让她感到很欣慰。


◎家长心声 成果见证
儿子就读八年级知足班的郭子祥先生分享了学校带给儿子的显著变化。他赞赏学校提供的高质量学习环境,让儿子有更多时间发展个人爱好,同时强调学校不仅注重学术成就,更着重人文教育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郭先生对亲师互动交流会表达了深刻感谢,认为这种平台让家长与学校能以积极态度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他从教育讲座中得到启发,强调现今教育需要灵活多元的方法,但仍须以道德和人文价值为根本指导原则。
刘文良先生则分享了他有三名孩子就读慈济国际学校的经历。他表示选择这间学校是因为慈济国际学校着重于人文教育与品德塑造,这与一般国际学校有显著区别。现就读慈济国际学校的三个孩子在“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等人文价值观的熏陶下,展现出更为全面的成长。刘先生坦言,孩子们最初对学校的素食政策感到忧虑和抗拒,担心无法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接受并融入了这种生活方式,这个转变让他深感欣慰。通过比较不同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成果,刘先生更加确信选择慈济的决定是正确的。


●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慈济国际学校透过家长和校方的合作,以爱为基础,为每个孩子点亮心灵的灯塔,让他们在成长路上不仅拥有知识,更具备面对未来的智慧与勇气,成为对社会有贡献、懂得感恩与珍惜的新世代。